期刊导读

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论文_2000—2019年中

发布时间 | 2022-09-28

文章目录

1 引言

2 数据与方法

2.1 重大生态工程实施范围

2.2 重大生态工程实施20年生态效益评估指标

2.3 评估指标参数数据获取与验证

    2.3.1 生态系统宏观结构数据遥感获取与验证

    2.3.2 生态系统质量数据获取与验证

        (1)植被覆盖度(FVC)

        (2)植被净初级生产力(NPP)

    2.3.3 生态系统服务估算与验证

        (1)水源涵养服务量

        (2)土壤保持服务量

        (3)防风固沙服务量

2.4 重大生态工程实施20年生态恢复程度和恢复潜力评估方法

    2.4.1 生态恢复态势和恢复程度评估方法

    2.4.2 基于“地带顶极生态本底—生态现状—生态恢复潜力”的生态恢复潜力评估方法

2.5 生态系统变化的生态工程贡献率厘定方法

3 结果分析

3.1 生态系统时空变化

    3.1.1 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变化分析

    3.1.2 生态系统质量时空变化

    3.1.3 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

3.2 生态系统恢复态势和恢复程度及生态工程的贡献率

    3.2.1 生态系统恢复态势及空间差异分析

        (1)生态系统质量

        (2)生态系统服务

    3.2.2 生态系统恢复程度及空间差异分析

    3.2.3 生态工程和气候因素对生态系统质量和服务变化的贡献率

3.3 主要生态系统生态恢复潜力分析

4 讨论

4.1 气候格局对生态恢复的制约

4.2 多类生态工程叠加实施区的生态恢复一般好于单一工程实施区

4.3 生态恢复空间差异分析

5 结论

文章摘要:本文提出了重大生态工程实施生态效益评估理论框架,在选取生态系统宏观结构、生态系统质量和生态系统服务3大类、6个一级指标和9个二级指标的基础上,利用地面和遥感数据,结合模型模拟,生成了2000—2019年长时间序列评估指标参数数据集,定量评估了中国重大生态工程实施20年后的生态效益。结果表明:生态恢复程度中等、较高和高的区域面积分别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4.1%、11.9%和1.7%,生态工程实施数量越多的地区,生态恢复程度越高,生态恢复程度较高和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黄土高原、北方农牧交错带、东北平原、川滇黔渝湘结合部等地区;气候因素和生态工程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85.4%和14.6%,对水蚀模数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69.5%和30.5%;中国植被覆盖度有20%的恢复潜力,森林植被覆盖度恢复潜力为6.4%,草地植被覆盖度恢复潜力为23%;气候条件是生态恢复的重要限制因素,生态恢复程度较高和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年均温大于0℃和年降水量大于300mm的地区。因此,重大生态工程的部署,应充分考虑气候条件的限制性,避免实施单一生态工程或单一生态恢复措施,充分发挥生态工程组合措施的综合效应,提高生态投入资金的最大效益。

文章关键词:

项目基金: